GB/T 45092-2024《电解水制氢用电极性能测试与评价》解析与行业意义
一、标准制定背景与核心目标
随着全球能源结构向低碳转型加速,绿氢作为可再生能源消纳与储能的关键载体,其规模化制备技术成为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核心路径。电解水制氢技术(尤其是碱性路线)因其成熟度高、成本优势显著,已成为绿氢产业的主流选择。然而,电极材料的性能直接决定电解效率、能耗及系统寿命,行业长期面临两大挑战:
- 测试标准缺失:实验室研发与工业化应用缺乏统一的电极性能评价体系,阻碍了高性能电极的推广;
- 适配波动性电源需求:可再生能源供电的间歇性与波动性对电极的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。
GB/T 45092-2024的发布填补了这一空白,首次构建了系统性电解水制氢电极性能测试方法国家标准,为电极研发、选型与产业化提供科学依据。
二、标准核心内容与技术框架
该标准适用于碱性电解水制氢用电极及氢氧根离子交换膜(AEM)电解水的析氢/析氧电极,聚焦以下核心测试指标:
- 超声剥落率测试:通过超声震荡模拟电极催化剂在电解液中的机械冲刷,量化催化剂脱落率,评估电极结构稳定性;
- 过电位测定:在标准电解条件下测量析氢(HER)与析氧(OER)过电位,反映电极催化活性与能效水平;
- 正反极化稳定性测试:模拟电解槽启停或电流反向工况,检测电极在异常极化下的性能衰减,评估抗逆性;
- 波动电流电解测试:设置动态电流负载(如0.5–2.0 A/cm²阶跃变化),验证电极在可再生能源波动供电下的电压响应与耐久性;
- 小室平均电压变化率:通过长时间(≥1000小时)恒流电解,计算电压变化率,量化电极寿命。
三、技术创新与行业推动价值
- 加速电极材料研发迭代:标准通过量化测试指标(如过电位降低10%对应能耗减少约5%),为新型催化剂、复合电极材料提供明确优化方向,缩短实验室到工业化转化周期;
- 提升电解槽设计适配性:企业可基于标准数据优化电极厚度、孔隙率等参数,匹配不同电源特性(如风电/光伏耦合制氢场景);
- 降低行业技术壁垒:国内知名科技企业等参编单位通过共享测试方法,推动碱性、AEM、PEM多技术路线电极的横向对比与协同发展;
- 支持绿氢项目降本:标准化测试可减少重复验证成本,预计电极选型效率提升30%以上,助力电解槽系统LCOH(平准化制氢成本)下降。
四、实施展望与未来挑战
自2025年3月1日实施后,该标准将逐步渗透至以下领域:
- 研发端:引导高校与科研机构建立统一测试平台,减少数据偏差;
- 制造端:推动电极企业优化生产工艺(如苏州穆尔气体已经推出标准测试电解槽);
- 应用端:助力国电投、华能等能源集团在风光制氢项目中精准匹配电极与电解槽。
未来需进一步攻克的方向包括:
- 完善高温、高电流密度(>3 A/cm²)等极限工况测试方法;
- 建立与国际标准(如IEC/TC 105)的互认机制,推动中国电极技术“出海”。
五、结语
GB/T 45092-2024不仅是技术规范,更是绿氢产业生态协同发展的基石。通过标准化赋能,中国电解水制氢产业有望在全球竞争中占据先机,为2060碳中和目标提供核心支撑
GB_T 45092-2024电解水制氢用电极性能测试与评价 下载
2025年4月12日 17:21
ꄘ浏览量:0